pusajie 瑜伽菩萨戒颂 菩提愿: 三宝财法应守护 勿因怨爱起贪嗔 于善知识应依止 受用作善回向余 诸师尊前作欺诳 他人作善令悔疑 嗔恨骂辱于菩萨 心不正直作谄诳 于诸有情不欺诳 于诸有情正直心 于诸有情如来想 令诸有情圆菩提(一拜) 菩提行偈: 赞己毁他 悭法财 不忍忏谢反打辱 弃舍大乘持伪法 盗三宝物 谤三乘 夺衣反俗五无间谤无业果诸邪见 破坏村等妄说空 退他菩提谤别戒 毁谤声闻缘觉乘 嫉毁妄慢过人说 贪利炫卖言自得 恃力夺取禅给诵 退菩提等廿五心 如是十八根本罪 四缠颂: 于罪有犯更欲造 无惭愧心深爱乐 不见为罪谓功德 四缠具足上品犯 三品犯颂: 若但以罪为功德 或加前三之一二 如是名为中品犯 唯前三者下品缠 舍戒复戒颂: 若犯上品即舍戒 若犯中下得恶作 舍戒现身堪更受 不同比丘别解脱(一拜) 恶作罪十颂: 如是恶作四十六 摄诸善法益有情 摄善法者摄六度 其中总有三十四 障施有七戒有九 忍四精进禅定三 障般若者为八种 余摄饶益戒十二 三业不敬于三宝 大欲无足数数贪 不敬耆德不好答 延请不往不受施 如理求法不施法 此之七种障于施 于恶有情怀嗔恨 护他律仪不共学 应不共学开性罪 邪命取财及掉动 不乐涅盘不避护 于他烦恼不制止 如是九事障尸罗 障忍四者嗔报嗔 犯他不谢不受悔 怀恨他恶执不舍 障碍精进恶作三 摄徒眠乐喜世论 障碍禅度亦三种 不问盖障贪味禅 轻声闻乘废自乘 勤修异道乐外论 于大乘中分胜劣 自赞毁他不往听 依文舍义不敬法 如是八者障般若 八事不助不看病 不济七苦盲聋等 见作非理不正说 恩者不报不解愁 求财食等不给施 不以财法摄徒众 不随他心不赞扬 不作摈责神通等 此之十二益有情 总摄三聚应修学(一拜) 2 1111111111111 三宝财宝应守护。勿因怨爱起贪嗔 (勿执持爱心怨恶心而起贪嗔诸门) 于善知识应依止。受用作善回向馀 (受用衣食等应思来处有情而发愿度脱每作一善必回向一切有情) 诸师尊前作欺诳。他人作善令悔疑。嗔恨骂辱于菩萨。心不正直作谄诳 (以上为应断四种黑法) 于诸有情不欺诳。于诸有情正直心。于诸有情如来想。令诸有情圆菩提。 (以上为应修四白法) 菩提行偈 赞己毁他悭法财 不忍忏谢反打辱 弃舍大乘持伪法 盗三宝物谤三乘 夺衣反俗五无间 谤无业果诸邪见 破坏村等妄说空 退他菩提谤别戒 毁谤声闻缘觉乘 嫉毁妄慢过人说 贪利炫卖言自得 持力夺取禅给诵 退菩提等廿五心 如是十八根本罪 四缠颂 (下二颂需连诵) 于罪有犯更欲造 无惭愧心深爱染 不见为罪谓功德 四缠具足上品犯 三品犯颂 若但以罪为功德 或加前三之一二 如是名为中品犯 为前三者下品缠 舍戒复戒颂 若犯上品即舍戒 若犯中下得恶作 舍戒现身堪更受 不同比丘别解脱 恶作罪十颂 如是恶作四十六 摄诸善法益有情 摄善法者摄六度 其中总有三十四 障施有七戒有九 忍四精进禅定三 障般若者为八种 馀摄饶益戒十二 三业不敬于三宝 大欲无足数数贪 不敬耆德不好答 延请不往不受施 如理求法不施法 此之七种障于施 于恶有情怀嗔恨 护他律仪不共学 应不共学开性罪 邪命取财及掉动 不乐涅槃不避护 于他烦恼不制止 如是九事障尸罗 障忍四者嗔报嗔 犯他不谢不受悔 怀恨他恶执不舍 障碍精进恶作三 摄徒眠乐喜世论 障碍禅度亦三种 不问盖障贪味禅 轻声闻乘废自乘 勤修异道乐外论 于大乘中分胜劣 自赞毁他不往听 依文舍义不敬法 如是八者障般若 八事不助不看病 不济七苦盲聋等 见作非理不正说 恩者不报不解愁 求财食等不给施 不以财法摄徒众 不随他心不赞扬 不作摈责神通等 此之十二益有情 总摄三聚应修学 |
YJpusajie 瑜伽菩萨戒颂 三宝财宝应守护 勿因怨爱起贪嗔(勿执持爱心怨恶心而起贪嗔诸门) 于善知识应依止 受用作善回向馀(受用衣食等应思来处有情而发愿度脱每作一善必回向一切有情) 诸师尊前作欺诳 他人作善令悔疑 嗔恨骂辱于菩萨 心不正直作谄诳(以上为应断四种黑法) 于诸有情不欺诳 于诸有情正直心 于诸有情如来想 令诸有情圆菩提(以上为应修四白法) 赞己毁他 悭法财 不忍忏谢反打辱 弃舍大乘持伪法 盗三宝物 谤三乘 夺衣反俗 五无间 谤无业果诸邪见 破坏村等 妄说空 退他菩提 谤别戒 毁谤声闻缘觉乘 嫉毁妄慢过人说 贪利炫卖言自得 持力夺取禅给诵 退菩提等廿五心 如是十八根本罪 四缠颂 (下二颂需连诵) 于罪有犯更欲造 无惭愧心深爱染 不见为罪谓功德 四缠具足上品犯 三品犯颂 若但以罪为功德 或加前三之一二 如是名为中品犯 为前三者下品缠 舍戒复戒颂 若犯上品即舍戒 若犯中下得恶作 舍戒现身堪更受 不同比丘别解脱 恶作罪十颂 如是恶作四十六 摄诸善法益有情 摄善法者摄六度 其中总有三十四 障施有七戒有九 忍四精进禅定三 障般若者为八种 馀摄饶益戒十二 三业不敬于三宝 大欲无足数数贪 不敬耆德 不好答 延请不往 不受施 如理求法不施法 此之七种障于施 于恶有情怀嗔恨 护他律仪不共学 应不共学 开性罪 邪命取财 及掉动 不乐涅槃 不避护 于他烦恼不制止 如是九事障尸罗 障忍四者嗔报嗔 犯他不谢 不受悔 怀恨他恶执不舍 障碍精进恶作三 摄徒 眠乐 喜世论 障碍禅度亦三种 不问 盖障 贪味禅 轻声闻乘 废自乘 勤修异道 乐外论 于大乘中分胜劣 自赞毁他 不往听 依文舍义不敬法 如是八者障般若 八事不助 不看病 不济七苦盲聋等 见作非理不正说 恩者不报 不解愁 求财食等不给施 不以财法摄徒众 不随他心 不赞扬 不作摈责 神通等 此之十二益有情 总摄三聚应修学 |
ERSHISONG 菩萨律仪二十颂 《菩萨律仪二十颂》 古印度月官著, 唐法成译。 顶礼曼殊室利童子! 随力而供养, 敬礼佛菩萨。 住十方三世, 诸菩萨尸罗, 一切福德藏, 当以善意乐, 从有智有力, 住律尊长受。 尔时令善增, 诸佛及佛子, 善意恒于彼, 眷念如爱子。 随于自及他, 虽苦苦有利, 及利乐应作, 不作乐无利。 谓由猛利惑, 失坏戒律仪, 其罪有四种, 意同他胜处。 由贪利敬故, 自赞而毁他。 于有苦无怙, 悭不舍财法。 由忿不受他, 谏谢而打他。 谤毁于大乘, 宣说相似法。 应更受律仪, 中缠对三悔, 余罪于一前, 如染非自心。 不三共三宝, 随逐欲心转, 不敬诸耆德, 不正答他问。 不受他所请, 拒不受金等, 不施于求法, 弃舍犯戒者。 不学令他信, 于利他少事, 悲愍无不善, 忍受诸邪命。 掉举轻躁等, 思一向流转, 不避护恶称, 虽有惑不治。 他骂报骂等, 轻舍诸恚者, 弃舍他谏谢, 随逐忿心转。 为供事御众, 不除懈怠等, 贪说无义论, 不求三摩地。 不舍静虑障, 见味静虑德, 毁谤声闻乘, 有自法勤彼。 勤非勤外论, 精勤复爱乐, 诽谤大乘法, 自赞而毁他。 不往听闻法, 毁师但依文, 须伴不往助, 不供事病人。 不救拔众苦, 不诲诸放逸, 于恩不报恩, 不解他愁恼。 不施求财者, 不利诸徒众, 不顺他心转, 不赞扬功德。 不称缘降伏, 不现通怖摄。 据哀愍慈爱, 及善心无犯。 《菩萨律仪二十颂》, 印度月官论师造。 |